勇于创新 努力打造智慧工地建设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品质提升技术交流学习心得

更新时间:2022-08-17
浏览次数:5532

 近日,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组织举办了“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品质提升技术交流会”,邀请了全国著名高校教授及设计施工单位专家发表演讲交流。根据集团安排,本人有幸得以聆听,并且收获良多。

 深圳设计院总工徐波老师结合深圳四十余年的市政设施规划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阐述了市政行业“通—畅—质—智”的发展历程。在大规模建设期逐渐走向尾声之时,作为从业者应如何提前应对呢?徐老师结合国家政策提出作为有情怀的市政工作者应该发扬屡败屡战、屡战屡勇、屡战屡谋的顽强作风,积极拥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的时代浪潮,以敢于尝试的勇气、直面危机的胆气、坚韧不拔充满热情的精神气顺速投入到城市更新行动中,争先机、觅良机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好的成绩。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李辉教授就生态低碳道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了精彩演讲。李辉教授团队通过调研国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得出城市市政道路在碳排放面存在的四大问题:一是路面密实不透水导致道路积水、行车不安全、地表径流污染严重;二是道路黑色沥青表面高吸热导致热岛效应强、热舒适性差、道路寿命缩短;三是路域(水、土、气、声、光、热等多介质环境)生态差导致噪音大、碳排多;四是市政道路生命周期生态低碳综合评价体系缺失。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即道路结构层由传统铺装到生态铺装的转变。主要区别是传统铺装采用的是不透水路基+密实基层+密实不透水面层,而生态铺装采用可渗透路基+大孔隙透水基层+大孔隙透水面层。由此带来的技术难题是采用水泥基、沥青基大孔隙多层透水铺装要满足复合生态功能+道路承载的双重要求。通过李教授团队的不懈努力,最终克服材料性能、结构受力、经济养护、效益评价四大瓶颈,创新研发出“高透水、强净水、强降温、低眩光、强降噪”等多功能铺装生态化方法。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所所长王飞飞老师结合福州及雄安新区的实例就智慧城市到城市智慧化规划建设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其中她对未来城市道路应实现的功能做了一些概述,她提出未来的城市道路在满足车辆行人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市民休闲憩息贴近自然、城市5G基础设施功能部署,以及地下、地面、超低空无人驾驶工具运行需求等多种功能需求。这一观点的提出让我们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无限畅想,会不会是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值得期待。

 交流会上还有许多业内大咖就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从宏观、微观等不同方面做了精彩发言,在此就不一一赘述。市场竞争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路究竟要怎么走?基于目前情况下向何处发力才能保证企业有竞争力?本次交流活动也让我有所启发,我认为短期内的方向有三个:一是基于新材料应用的新工艺使用;二是先进设备的使用或适合行业需要的专用设备的研发及使用;三是基于能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的智慧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即打造有实效的智慧工地)。

 关于新材料方面,目前大量的科研院所都在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能实现绿色低碳减排的固废材料,例如建筑垃圾、橡胶制品回收再利用等;二是能提高物理性能的超高性能材料,例如UHPC等;三是能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实现基础材料新性能的添加剂,例如土壤固化剂等。目前新材料的应用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关于使用及检查验收的规范标准滞后,大家公认的优质新材料因无验收标准无法使用,好姑娘嫁不出去;二是新材料造价一般要比原有材料更加经济才会有推广价值,而经济受益方主要为业主单位及下游材料生产单位,作为施工总包单位往往不是经济最大受益者但却是使用风险最大承担着,导致施工总包单位积极性不高;三是新材料从研发到应用需要检测的指标太多,受客观环境限制(例如需要长时间观察检测的指标)导致周期过长,收益见效慢且存在不确定因素及风险,致使投入单位及使用单位顾虑重重。如何借力科研院所的现有技术成果并克服上述问题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工业革命通过机器替代人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部分濒临倒闭的实体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及技术革新实现了起死回生并飞速发展,这足以证明机械设备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目前针对市政施工专用的先进机械设备普及度还不够高,二十年前修路的设备种类二十年后依然在用,安全、高效的满足专用需求的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尚属小众,是否能通过设备的迭代升级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和安全系数的大幅提升也是我们探讨的方向之一。

 目前智慧工地已是北京等城市工程建设强制性要求,下一步有可能成为全国行业强标,大家对智慧工地的功能都充满了美好愿景,但从降本增效的角度看,智慧物联系统并没有明显节约我们项目的人力、管理精力和实现显著的经济及安全效益,所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文章可做。探感设备、物联网络、数据平台、自动录入等环节皆需改进提升,基于功能设备的行业标准化制定和检测资质是企业能否占得先机和制高点的关键。正所谓一流企业建标准,我们要想成为一流企业就必须精心谋划、赶快行动。

 以上是我参加本次交流活动的所得所思,受水平所限思路不甚客观正确,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与同仁一道共同求索。

(文 总工办 施国庆 编辑 周子琪)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