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航母“大凤”号沉船事件谈内审创新思维

更新时间:2018-12-28
浏览次数:4490

       二战期间,日本人造了一艘明星装甲航母,名叫大凤号,是当时全世界最新、最好的航母之一。它的甲板上铺的特种钢板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0厘米,能经受住美军1100磅炸弹的轰炸,再加上雷达、泡沫灭火系统,其防护在当时绝对属于世界最先进水平。日军总指挥小泽中将称赞它说:“真是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啊!”但是,大凤号造成之后的3个月,第一次出征就被击沉了。更可悲的是,击沉它的不是什么大群的轰炸机,而是一艘潜艇。就一艘潜艇,而且就一发鱼雷。

1944年6月19日,“大凤号”率领8艘航母,对阵美国的14艘航母,这就是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战。上午8点,巡逻的美军潜艇发现了大凤号,一枚鱼雷击中了大凤号。六个小时后,大凤号的舰体内部,突然发出一声闷响,巨大的冲击力把整个甲板都撕裂了,火势蔓延,弹药库和油库相继发生连锁爆炸,大凤号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沉了。之后,马里亚纳海战以日军的惨败告终。

究其原因,首先,那颗鱼雷确实没造成什么致命伤。但因鱼雷的爆炸力导致大凤号的船舱里一个燃油罐被挤出了一道裂缝,大量高挥发性的汽油泄漏而出,6个小时后,一个微小火星点燃了整个大凤号。

这并不是一个偶然因素引发的悲剧,即便再给大凤号一次机会,它还是会沉。因为事情发生的过程,证明当时日本海军的损管能力太差了。什么是损管?就是损害管理。通过舰船上的损管队想尽任何办法让船不要沉。这套体制最早由俄国人发明,并分享给了盟友美军。

二战中美军的损管队间接促进日军“多次”击沉“一艘”军舰。损管水平不止于修船的水平,日常工作就在不断清除船上的安全隐患。他们的职责规定要工作到最后,直至船沉人亡,他们在用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平时在船上对安全问题的权威。

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将风险意识引入内审创新思维对企业的价值增值有着特别的意义。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这一点与当前审计工作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服务企业治理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中指出:“预防、揭示和抵御是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三种表现方式,统一于审计工作的实践之中,共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意味着从过去单纯的财务审计,到站在管理角度去思考管理缺陷以及整个企业的发展,是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到对管理流程关注的转变,也就是要善“治未病”。
    一是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在工作理念上,建立一种以监督去强管理、以监督去优服务、以监督去提效能的监管理念。不做事后诸葛亮,不做马后炮,而应该把事前防范、事中提醒结合起来。因为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即使弥补得再好,更多也只是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另外,在工作方式上,要从以往注重专项检查与监督逐步向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从注重财经活动运行逐步向注重集团公司运行转变;及时发现和披露问题,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等到事后出了问题再来处理。这样既能保护企业“肌体”的健康运行,又能够避免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
    二是要加强联动,主动融入,积极服务子分公司经营管理。一方面,通过促进子分公司项目部盈亏核算,将经责审计与工程运营有机结合,实现对建设施工工程全过程监控,构建一个更深入、更动态、更科学的安全网和防火墙。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专家库、大数据信息平台,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审计机关在防治腐败、提高效能中的“免疫系统”作用,全力配合去推进企业的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

由日本航母“大凤”号沉船事件,拓展内审创新思维,将审计工作延申至“治未病”过程中,即对内审工作提升了深度、力度和广度,同时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创新理念、积极学习、乘风破浪、不断前行,发挥内审作用,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文 审计法务部管仁峰 编辑 刘俊兵)

推荐